你有没有想过,有一种魔法可以把不论多长的数据变成一个固定长度的“密码”?这其实就是“哈希算法”的魅力所在。简单来说,哈希算法可以把输入的任何数据变成一个固定长度的输出,而且输入相同,输出也一定相同。一个需要特别注意的点是,这个“密码”几乎无法逆推回原来的数据,这也让哈希算法有了一种特别的安全感。
聊到哈希算法,最常见的有三种,分别是MD5、SHA-1和SHA-2。别急,咱们一点一点来剖析它们的神奇之处。
MD5可以说是哈希算法的老前辈了。它的输出长度是128位,整个过程好像是在玩数据积木——把输入的数据填充到512位的倍数,再拆成512位的小块,然后一步步“加工”。加工时,它会把数据块用到一个复杂的公式里运算,还会更新寄存器值。整个数据块都处理完了之后,寄存器们就联手给出了最后的128位哈希值。不过,MD5虽然效率高,可安全性不太靠谱,现在多用于检查非加密数据。
到了1995年,SHA-1闪亮登场!它的输出长度是160位,处理逻辑看起来有点像MD5,但更复杂。首先,数据也被填充到512位,接着分成多个数据块。这时候,寄存器们就开始忙碌了——每个数据块经过四轮处理,每轮里面又有20步小操作,寄存器们更新值,然后联手拼成160位的哈希值。虽然比MD5安全一些,但还是会被“碰撞攻击”,在一些场景,比如数据签名中曾被广泛使用,可现在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。
压轴出场的SHA-2,可以算是哈希算法中的保安队长了!它包括SHA-256、SHA-384、SHA-512等等系列,都是在2001年发布的。它的处理逻辑也是从数据填充开始,只不过这次是512位的倍数,接着分块。它用的寄存器更多,达到8个32位,每个数据块需要进行64轮处理,真的是忙不停。复杂的加密计算保证了数据的高度混淆性,最后,寄存器们一起贡献了像256位这样长度的哈希值。时至今日,SHA-2仍然是安全哈希算法的主力军。
不同的哈希算法各有自己的用武之地,比如MD5速度快,但安全性欠佳;SHA-1安全性稍好,但逐渐淘汰;SHA-2安全性强,还是现在的主流选择。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均为平台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,对本页面内容所引致的错误、不确或遗漏,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,相关信息仅供参考。
本站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、名誉权等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合法权益!如网页中刊载的文章或图片涉及侵权,请提供相关的权利证明和身份证明发送邮件到qklwk88@163.com,本站相关工作人员将会进行核查处理回复




暂无评论内容